近年来,江西省瑞昌市公安局把“雪亮工程”建设作为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手段,秉承“全域覆盖、全网共享、全时可用、全程实用”的建设理念,高起点谋划,大力度推进,建成了以乡、村、自然组为依托,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应用中心为核心,以综治、实战信息平台为支撑,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“大监控”格局,凸显数据强警、科技兴警、实战为民的“蝶变效应”。
凝聚共识,强力保障,凸显高位推动的“蝶变”
瑞昌市委、市政府将“雪亮工程”纳入“十三五规划”纲要和重点改革事项,市委书记亲自研究“雪亮工程”建设工作,多次专题调研,帮助解决难题;市长积极协调相关部门,在人员、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倾斜。市委政法委书记牵头制定了《瑞昌市“雪亮工程”建设方案》,成立了由政法委书记任组长,公安、综治、住建、城管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高规格建设领导小组,确定了“党政领导、综治牵头、公安实施、部门配合、社会参与”的建设模式,为稳步推进“雪亮工程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设各类前端视频5600个,接入社会资源视频2300个,建设完成一个中心、两个平台,提前并超额完成了九江市下达的“雪亮工程”建设任务。市委、市政府还明确要求所涉及乡镇、部门,要全力做好配合工作,确保“雪亮工程”顺利实施,在住建部门配合下,“智安小区”建设已成为新建小区的前置性条件;在供电部门配合下,解决了摄像头一杆一电表的问题;在政法委综治办的直接协调下,各乡镇认领了乡村警眼的建设任务;在城管、园林的配合下,城区核心地段批准建设各类视频探头等。
整合资源,精准发力,凸显固本强基的“蝶变”
“雪亮工程”累计整合了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旅游景区、中小学校、医院等重点部位、区域的1200路社会单位视频资源,推动社会综合治理深入开展;并以市公安局视频监控中心为主,在基层派出所、社区、乡村均建立视频巡控室,通过实时视频信息掌握社会动态,以科技化代替传统的农村巡防模式,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控能力。
瑞昌市公安局对原有的天网监控进行“补漏”和“扩展”,全面建设WiFi、一键式报警柱等,实现了面向各类治安问题及犯罪高发区域、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的“加密”式部署,全面提升了立体化防控水平。同时,利用警用无人机与路面视频监控的有效结合,对全市安全状况进行高空、机动巡视,实现立体巡查、精准打击。201路卡口采用200万高像素的高度集成的一体化智能抓拍单元,自动识别车牌信息等进行抓拍,能够精准查找嫌疑人活动轨迹,极大地提高了公安机关发现、识别和打击的能力。
数据强警,全民共享,凸显应用效果的“蝶变”
公安机关依托“雪亮工程”组建信息化专班,专班人员不仅会运用视频追踪,而且熟练掌握情报研判技能,运行信息化勤务警务模式,建立合成化、可视化指挥调度体系,实现集中研判、信息共享、统一指挥、快速打击、动态防控的“五位一体”作战功能。
融合共享数据资源,融合内部7个业务大队104个应用系统权限,运用多个系统大数据信息服务侦查破案、维护稳定、服务群众等职能,疫情防控期间,全市公安机关每天坚持运用车辆、卡口对城区、各主要路段的车流、人流进行统计并进行比对,以此得出疫情指令的落实情况,对外地流入瑞昌市境内的人员、车辆轨迹进行追踪,为政府的防疫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重大节假日、敏感时段期间,通过监控系统对重点部位、重点场所、重点路段进行全天候24小时的实时监控,对可能出现的异常人员聚集、道路交通堵塞等实施提前预防、准确决策,提升了公安机关动态条件下的管控能力。
“雪亮工程”建设不仅为公安机关工作职能提供了支撑,而且为城市管理、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数据支撑,林业部门已接入“雪亮工程”乡村路段及卡口探头为林政管理服务,与长江管理部门合作建设的“封江控湖”工程已落地建成。目前,“雪亮工程”建设正向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延伸,数字城管中心已初具规模。疫情期间,公安机关的无人机分队每天向群众宣传防疫知识,深得群众认同,公安机关宣传抖音点击量已破6000万。
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中国安防协会。本站旨在介绍更多的安防监控行业信息,所转载文章仅为作者观点,若有任何疑问或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站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