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人斑马线上闯红灯,监控探头拍摄后,后台的人脸识别系统将自动比对,几分钟后他的信息和抓拍图片,经人工作隐私处理后便会在路口的显示屏上滚动播出。
襄阳市公安局信息化办民警说,视频监控系统已成为守护城市平安的“天网”。
办公室里的“天网”追踪
樊城区公安分局民警乔磊以前是一名便衣警察,从事反扒工作。2012年,他被调整到新的岗位,专门负责视频侦查。
乔磊发现视频侦查是一项有吸引力的新兴技术。他说,完善的视频监控相当于一张“天网”,我们可以顺着探头一直追下去,在办公室就能把案子破了。
今年2月,当地发生一起盗窃车内财物案,虽然犯罪嫌疑人做了伪装,但视频捕捉了案发现场。乔磊和另外4名同事以其身体特征为线索,开始视频追踪,他们先后调用200个探头的视频资料,追踪到犯罪嫌疑人的逃窜路线,然后又用视频反查他的来时路线,结果两者高度重合,由此找到犯罪嫌疑人的居住地将其抓获。
襄阳市公安局科技信息科科长柏小武说,目前他们建成公安类探头12000多个、治安卡口1200多个,拥有社会类探头近10万个,基本实现重点公共区域、复杂场所、重点行业的重要部位全域覆盖。这些视频探头就像忠实的守护者,为城市的平安站岗放哨。
“数据池”里的智能碰撞
在襄阳市公安局的大数据服务中心,记者看到20平方米的LED显示屏上,各类数据正实时更新,而其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数据池,目前已汇聚内外部数据871类、170多亿条。
柏小武说,过去哪里有探头只有建设部门知道,使用部门并不清楚,一旦发生案件,侦查民警要到现场去找探头再调看。现在我们借助市政府全市“一张图”工程,把视频点位标注在警用地图上,明确了监控的具体位置、方位朝向、覆盖范围,只用轻点鼠标,就能查找到想找的点位和想要的视频。
襄阳市公安局合成作战中心马涛说,以前找嫌疑人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而且不一定找得到;再比如找目击者,我们只能通过笨办法,每天在案发前后的这个时段蹲守现场,对经过的人员进行访问。
“数据池”的出现,使他们的办案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。马涛说,现在只需要在地图上划个范围,直接找附近的探头,通过视频找到犯罪嫌疑人,可以迅速锁定、追踪。
不过探头不是电影的摄影机,它不知道谁是主角,有价值的图像可能极不起眼,所以也会有大海捞针的困惑。但现在,他们通过视频结构化技术的应用,已经跨越靠人工的盲搜阶段,实现用特征点进行快速智能搜索。
顶层设计让“天网”更强大
视频监控的建设,大大解放了警力。民警王可立说,襄城区有1827个公安部门建设的探头,相当于有1800多个不打盹的巡逻队员。襄阳市委常委、公安局局长杨彪也深有体会。十几年前,他在湖北京山县当公安局长时,当地发生多起强奸案,但一直缺乏有价值的破案线索,当地警方在走访时意外发现一家单位的围墙装有探头,虽然探头的位置不佳,拍摄到的路面范围很少,但他们从中截取到一辆小车的轮毂,由此确定了车型,最后在一个小区里找到了这辆车,并从车上提取到指纹,成功破获此案。
他说,如果没有这个探头,这个案子当时可能成为悬案,或者要等到下一次案发时才能将他抓获,所以视频监控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它既是工具,也是公安大数据之源,更是平安城市建设、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。
据介绍,今年以来,襄阳城区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30%左右,其中街面“两抢”类警情下降一半。下一步,襄阳将加强顶层设计、科学布局,通过“新建一批、改造一批、联网一批”,实现视频监控全域覆盖。同时将从制度上、技术上整合社会探头资源,以进一步扩大“天网”覆盖范围,为平安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支撑。